《總是春光乍現》

致穎

《功夫流感》 ∣ 攝影者:臺北當代藝術館

《總是春光乍現》

致穎

《信息》 ∣ 攝影者:臺北當代藝術館

《總是春光乍現》

致穎

《打光》 ∣ 攝影者:臺北當代藝術館

《總是春光乍現》

致穎

《打光》 ∣ 攝影者:臺北當代藝術館

《總是春光乍現》

致穎

《打光》 ∣ 攝影者:致穎
1973

李小龍最後一部完整完成的電影“龍爭虎鬥”在香港上映,此後成為香港功夫片經典,同時也讓美國非裔武打明星金•凱利(Jim Kelly)名聲遠播。

1978

法國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受邀前往東非洲莫三比克協助成立國家電影機構,發現平時拍片所使用的柯達底片無法對深膚色人物作出準確曝光,因此發現攝影媒材本身並非中立,而甚至帶有歧視性。

2020

美國前總統川普於選舉造勢期間,以歧視性的語調將新冠肺炎(COVID-19)戲稱為「功夫流感」(Kung Flu)。

加拿大獨立研究團隊公民實驗室(Citizen Lab)發現自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之後,中國的網路審查開始針對有關疫情的單詞進行封鎖。

首展∕演日期
2021/07/27-2021/09/19
首展∕演地點
MoCA臺北當代藝術館

入圍理由

致穎「總是春光乍現」的《信息》、《打光》與《功夫流感》三件作品,為我們思考影像的「散論」特質打開了新的可能性。當致穎在思考當代機器與技術的使用在感知層面上為「意義生產」造成的影響時,他一併觸及了「散論」這種文類得以成立的歷史架構。這三件作品讓光、電影、數位影像、種族形象與藝術家自身相互纏繞,形成一套討論「技術的偏誤」的論述,為人機共做時代影像的散論敘事提出頗有說服力的表現形式。(主筆/王柏偉)

 

關於作品

《總是春光乍現》以台灣科技公司所研製的演算法出發,探討該演算法如何成為今日非洲大陸最廣為使用的智慧型手機相機算法,並在審視亞洲跨國企業在全球南方的數位技術部署之時,以影像歷史的角度對當代圖像政治提出批判。展名取自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文譯名,除拍攝者的權力關係之外,更從器物與攝影技術、圖像史、數位影像的生成網絡上進行解構與思辨。

藝術家簡介

致穎,擅長運用聲音及影像等媒材進行創作,以探討全球資本化時代人類生存語境與環境體系之關聯,並多方關注全球南方當代社會之主體性研究與探查。此外,他是台灣藝術團體「復興漢工作室」成員,並主持RLIS影響研究室,專注於媒體與圖像研究。

製作團隊

參展藝術家 | 致穎
策展人 | 李彥儀
展場及視覺設計 | MoCA臺北當代藝術館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