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description

近年人臉辨識技術應用廣泛,包含門禁、監控、金融、零售產業等,2017Apple推出IPhone X,將原先的指紋解鎖Touch ID改為臉部掃描解鎖Face ID,更是使得這項技術引發更多的關注與討論,且人臉辨識技術連動大數據、演算法與AI人工智慧的發展,使得其應用更加複雜與多元。但是,人臉辨識所牽涉的當代圖像生成技術相當複雜,甚至牽涉種族及性別等因素,層層相扣、互為因果。致穎長期投入圖像與身體政治的研究,《總是春光乍現》為他近年對於圖像如何影響當代的觀看經驗,以及當代圖像發展背後的技術、媒材、技術史等面向的思考呈現,試圖以創作回應這些可視影像背後種種不可視的影響性。


被演算法隱藏的訊息與言語隱含的偏見

當技術被人所發明並被使用時,透過設定可以讓訊息更容易傳遞,亦可能更容易掩蓋,然而,操作機制的人是誰?我們是否能意識到這些?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後,眾多假消息在網路上流竄,但同時也有大量與疫情相關的文字,在中國的審查機制與演算法下被隱藏,這些消失的字詞卻似乎指出那些欲蓋彌彰的事。展場的一開始,致穎先是將兩組共八個被演算法所屏障的字彙,以模擬數位圖像輸出的方式手工繪製於圖紙上,作品《信息》做為展覽的引子,逐步鋪陳技術創造的可視與不可視。

第二件作品《功夫流感》則是取自2020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於競選演說中創造的詞彙,該詞彙巧妙地結合種族刻板印象與歧視,並透過串流媒體迅速傳播,加深了西方世界因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而對亞裔族群持有的偏見,尤其是「亞洲人做為病毒帶原者」的臆說。致穎透過講述表演錄像(Lecture Performance Video),嘗試解構病毒、功夫刻板印象以及影像間的關聯性,並延伸討論發生在台灣因為文化敏感度不足而形成的種族歧視,例如「黑人牙膏」。


藏於演算法中的判讀缺陷

致穎在前往西非研究時,發現在當地因主打自拍功能而大紅的「傳音手機」,該手機為中國特別針對非洲市場而推出的品牌,並針對相機的演算法改善,使其能夠對深膚色進行有效曝光,而這項技術正是委由台灣聯發科技重新打造演算法資料庫,使該相機能捕捉到深膚色人種的面孔。

致穎進而發現,這非當今影像數位化後才產生的問題,早在1970年代高達前往非洲拍攝紀錄片時,就發現柯達底片無法精準曝光黑人膚色,且當時的感光乳化劑曝光準則是以白人女性的膚色作為校色基準。這套標準一直到1990年代才有其他人種的膚色標準被提出。影像的顯影在技術發展之初,竟就因為標準的界定而有著種族差異,而這種隱含在技術中的歧視可能早已過於深入生活中而未被我們察覺。

最後一件作品《打光》以三頻道錄像的形式,不時穿插以臉部動態捕捉與語音辨識演算法訓練出的李小龍形象作為文本的敘事者,並編織三條主要敘事:與西非多哥(Togo)的攝影師一起討論如何透過打光彌補攝影器材對深膚色的曝光不足;訪談聯發科技開發臉部辨識演算法的工程師,呈現他們如何打造因應非洲當地的相機演算法;以及使用1970年代的柯達類比底片拍攝帶有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風格的功夫電影片段,以該年代知名黑人功夫明星吉姆.凱利(Jim Kelly)形象,將「打光」幽默地結合功夫,把「打」化為動詞,「光」視為對手。


放大你以為的日常

致穎像是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電影《春光乍現》中的攝影師,不斷放大這些「日常中感受到不太對勁的事情」,透過《信息》、《功夫流感》、《打光》三件作品,以不同的角度與媒材,從類輸出的平面繪圖、講述表演,到融合改編歌曲、訪談、技術踏查與研究的三頻道錄像,捕捉影像與技術背後不可視的種種到底是什麼,將不可視的種種具象化為影像,使觀眾可視這些種種如何不可視,並透過作品的敘事鋪陳不斷地換位使我們意識到,我們面對「他者」的角度究竟是立基在什麼視角上。

而這些不可視,正如同他所說的:「這一個從類比進展到數位的落差,不管科技如何進步,這個缺陷,卻依然存在那裡。這也告訴我們不管科技或是媒材進步,有些東西它並不會消失,它會造成我們看不到或是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