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研究計畫」之第三、四章暨番外篇

康雅筑

棉花研究計畫第四章 – 三分之一之外 ∣ 攝影者:康雅筑

「棉花研究計畫」之第三、四章暨番外篇

康雅筑

棉花研究計畫第四章 – 三分之一之外 ∣ 攝影者:康雅筑

「棉花研究計畫」之第三、四章暨番外篇

康雅筑

對蹠點:康雅筑個展 ∣ 攝影者:康雅筑

「棉花研究計畫」之第三、四章暨番外篇

康雅筑

軸梭延承出的---棉花研究計畫番外篇 ∣ 攝影者:康雅筑

「棉花研究計畫」之第三、四章暨番外篇

康雅筑

棉花研究計畫第四章 – 三分之一之外 ∣ 攝影者:康雅筑
1895

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日本在臺灣實施殖民地經濟政策,在臺灣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進口至日本。

1919

日人小原富太郎在臺南設「臺灣織布株式會社」,是臺灣最早使用動力織布機的紡織廠。

1950

臺灣接受美援,棉絲配給給特定紡織廠,全臺紡織業開始興盛。

1952

紡織技術進步,棉花產量增加,從雲林到台南種植大量棉花,農民將棉花收集到工廠脫籽後,再把棉籽販售做成飛機的潤滑油或機油。

1975

第二輕油裂解廠完工,大幅增加石化中油進料,包含化學纖維原料。

2002

臺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開放進口,外來棉花價格低廉,臺灣棉花產業走入歷史。

首展∕演日期
2020/10/22~2021/02 2021/01/16~2021/01/25 2021/03/02~2021/03/30
首展∕演地點
台南蕭壟文化園區A4-1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C8-8、台中靜宜大學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入圍理由

康雅筑的創作以當代世界的織物生產地圖為目標,透過各國編織文化藝術的旅行轉譯、研究寫作出版的基礎,秉持一貫的現場訪談對話,康雅筑在蕭壠新作了十一幅大型電腦提花紡織畫,讓想像與歷史現實交匯,輔以廢棄的紡織機身,木頭、布料、棉花、線軸與榻榻米的交互裝置,地圖與年表,最後加上在地面上巨大的「泥毯#10──棉被」,由糖與鹽混合撒成的棉被印花紋樣、棉被拉鍊紋樣與蕾絲巾勾織紋樣,觸動當代編織與紡織的核心藝術命題,重新組裝了我們所陌生或是所遺棄的編織機器。(主筆/龔卓軍)

 

關於作品

「棉花研究計畫」共包含五個章節,跨越多個世紀的史實與故事交織串連,表述棉花產業製程以及與棉相關聯的在地文化,不同元素的時間與空間節點相互穿越交錯,其包含在台灣、印度、英國曼徹斯特與香港所做的田野調查與創作計畫。此計畫透過歷史文獻所記載的過去,和當下社會、工業與自然、生命與故事、貿易和移民之間的故事相互交織。

藝術家簡介

康雅筑,複合媒材跨領域藝術家,以纖維織線的軌跡為思考路徑,透過田野採集與自我反思考察文化與社會現象,透過藝術實踐來質疑全球化、人與自然的關係等社會課題。作品以全球紡織文化史和當代社會行為表象為基礎,探討工藝技能與身體勞動、生活狀態、遷徙移動、經濟貿易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並進而審視全球與在地文化的更迭、交織與質疑。

製作團隊

藝術家 | 康雅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