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description 藝術家 康雅筑|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2015年康雅筑去印度參加「全球遊牧藝術計畫」時,造訪甘地博物館與其家鄉古吉拉特邦(Gujarat),看見甘地晚年在獄中使用的提攜式手搖紡紗機,在那趟旅程中,康雅筑發現棉花這個材質所延伸出的諸多議題,包含是環境、經濟產業、貿易運輸、人權議題,以及民主自由運動。而紡輪轉動的過程:將蓬鬆的植物纖維捻搓成相互絞紐聚合的棉線,使其結構與機制化,對於康雅筑來說很類似人與人、人與社會,又或是人與大自然間的關係,因而有了「棉花研究計畫」的最初構想。這個構想如同棉籽種在康雅筑的內心,隨著康雅筑追逐棉花奔走世界各地城市的步伐而發芽生長,擴展為目前的五個章節,包含了:2018年發表的《第一章─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第二章─織廠、媒礦、運河與勞工》、2019年的《第三章─棉花夢》,以及2021年發表的《第四章─三分之一之外》、《番外篇第五章─軸梭延承出的》。


追逐棉花的旅程

2018年發表的《第一章─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對於康雅筑來說類似字典的概念,由最初引發康雅筑開始這系列的提攜式手搖紡紗機延伸,展出這台紡紗機與棉花的總總相關物件。之後,她前去有「棉都」之稱的英國曼徹斯特,英國中部地區是棉紡織工業的開端,而其所帶起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正是促成甘地發起一連串「不合作運動」的原由之一。她將駐村與研究成果發展為「棉花研究計畫」《第二章─織廠、媒礦、運河與勞工》。《第三章─棉花夢》則是2019年於曾為英國殖民的香港駐地時所發展。當時獲得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邀請,透過訪談香港過去曾經在紡織廠工作過的一家三口,將社會現實的狀態與他們抽象的夢境結合,並將他們的回憶與睡眠狀態以編織裝置具象化。棉花夢所牽引出的不僅是紡織廠員工的夢境,也包含當下反送中社運時期香港人對於未來生活的期待;康雅筑亦透過田野調查研究的過程發現香港與英國產業間的互聯關係,以及與台灣的連結。

第四章與第五章是康雅筑重返台灣後,分別於台南與高雄的發展。《第四章─三分之一之外》延續前一章對於夢境與潛意識、時代背景引發的故事與場景,以及產業與政策的關係。「三分之一之外」的名稱構想即源自於曾有「棉被窟」之稱的台南將軍苓仔寮,以人們一日24小時之中有8小時覆蓋於棉被下睡眠的切分方式,牽引出台南針織產業、糖業等經貿發展與橫跨不同時空的在地歷史。第五章則是於高雄駁二駐村時,以海港中碼頭、纜繩、船隻串起紡織業中使用的線軸與織梭,並延伸高雄在地的石化工業、港阜連結的全球商業貿易流動。


跨越時空與媒材的編織、作為世界性語言的材料

「棉花研究計畫」也不僅只限於單一地域對應單一章節的呈現,2021年於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呈現的「對蹠點:康雅筑個展」即是以在香港發展第三章時,將在當地未能實踐的諸多構想付諸成形,並延伸與其他四章節作品連結呈現。

在過去的多次呈現上,作品《泥毯》則是因應不同地域元素而變化的其中一組系列作品,該作品融合每次因應地域而設計的圖紋,並挑選不同現地材料鋪設。例如第三章在香港呈現時,呼應香港為了發展產業而填海造陸興建工廠的歷史,而選用泥土作為鋪設的材料;在第四章於台南蕭壠文化園區呈現時則選用糖鹽混合;第五章則是呼應高雄鹽埕過去的鹽業而使用鹽粒。觀眾可以踩踏走入泥毯與之互動,隨著觀眾的步履、動作與展覽現場的環境溫濕度,泥毯的紋樣狀態也隨之產生變化。此外,康雅筑歷經研究後所繪製的畫作則採用電腦緹花織布的形式,將原本紙張上的筆墨顏料轉為織線,編織成畫毯呈現在計畫的諸多展覽之中。

以棉花與其延伸的物質做為經,以時空地域作為緯,康雅筑透過「棉花研究計畫」旅行移動,並不斷編織出以材料回應社會及歷史狀態的布疋。編織與紡紗也不僅是動作,亦是穿梭、交織、結構的比喻,透過實質的線引出社會、文化下的隱性連結、消除邊界,並鋪陳出另一種回望歷史、重新閱讀並轉譯在地日常,面對當代的視角。